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创新产业推动 肇庆创新驱动路径雏形初现

2019-12-11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今年8月16日召开的肇庆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肇庆西江创新产业走廊规划“浮出水面”,创新布局“一廊联动、二核驱动、三轴多节点支撑”。目前,作为推动肇庆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实施的重要举措,该规划正在加快编制规划当中。

  将时针往回拨至2017年9月,肇庆正式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133”工程,旨在以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2年时间过去,昔日播下的创新种子已经生根发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增加值排全省第一;建成本科院校4所,在建高校4所;建成14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和23家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今年前三季度,肇庆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当前,肇庆正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对接广州“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加快推动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通过坚持“1133”这一创新路径,肇庆后发赶超之势正在形成。

  缘起

  “1133”工程因何而来?

  2016年,加入了珠三角22年的肇庆发现自己依旧在原地踏步。

  论实力,当时肇庆的经济总量仍位居珠三角末位,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下滑……

  论潜力,2015年肇庆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39家,仅占全省的1.3%;全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约为1.1%,不到全省平均水平(2.5%)的一半;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年均增长为11.99%,全省排名倒数第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82%,也未达全省平均水平(4.28%)的一半……

  而到了今时今日,岭南大地已从珠三角时代迈进大湾区时代。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肇庆成为湾区一员。

  “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肇庆这个珠三角时代的“后进生”,在大湾区这个新班级里,如何才能跟上同班同学的步伐?

  努力用功是必须的,而找准努力的方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肇庆要以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2016年底召开的肇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新驱动是肇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必然选择,是转换动能、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是实现肇庆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到2021年年末,全市要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000家,确保建成10所左右本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30家新型研发机构、30家高水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1133”工程明确了创新的任务和路径。

  高企

  行业龙头屡出,数量依然不足

  “1133”工程被称为肇庆的“灵魂工程”,与“1133”相呼应的,是作为肇庆“生命工程”的工业发展“366”工程。

  2017年,肇庆提出用5年时间打造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引育6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新增60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解决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之困。

  没有产业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放眼全球,如今众多以创新见著的城市都曾是制造业中心——如今高楼密布、创新要素云集的纽约也曾工厂密布,满是缝纫工人;今天的旧金山在二战时是美国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制造地;而中国创新发展的典型深圳是中国“世界工厂”的滥觞之地,迄今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仍保持40%左右。

  在同一年先后提出“366”和“1133”工程,肇庆致力于构建产业和创新发展之间的正循环。

  “招商引资年”“园区建设年”“项目落地年”同时开展;肇庆在率先全省实行“双容双承诺”项目直接落地改革,项目由“先批后建”改为“先建后验”,项目施工许可批复周期缩短2个月以上……肇庆推进产业强市的步伐愈发坚定。

  一批批产业项目在肇庆结出硕果。与之相伴而来的,是翻倍增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39家增加到2018年的413家,肇庆高企连续2年新增数超百家。2019年,全市有332家企业参加高企申报,据广东省科技厅统计,申报数量增加值全省排名第一。

  肇庆将“1133”第一个“1”赋予给高企,看中的正是它作为产业和创新的结合点,是大力实施“366”和“1133”工程必须攻坚克难的重要一环。

  近年,肇庆牢牢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采取“一企一策”“一对一”辅导全覆盖等措施,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市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新技术入库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引进、培育、孵化三管齐下,壮大高企基数,提升高企实力。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