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宏观调控应对疫情影响精准有力

2020-05-20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党中央统筹全局,全面部署,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一系列精准有力及时的政策出台实施,有效助力抗击疫情,推动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财政“组合拳”促经济增长

  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打出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一套“组合拳”。

  企业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市场竞争,需要轻装上阵,“减税降费”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关键词。2019年,我国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作为国民经济骨干支撑的制造业和吸纳就业主力军的小微企业税负,主要包括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降低社保缴费等。据统计,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

  “减税降费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稳定投资和扩大就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

  地方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2019年,我国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8000亿元。专项债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有力支持补短板扩内需,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9年,稳就业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继续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2019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低于4.5%的预期目标。

  疫情发生后,积极的财政政策迅速发力,一系列支持措施出台实施。疫情防控经费得到较好保障,截至4月19日,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452亿元,确保各地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

  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2019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以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加量不加价”。从总量来看,2019年,央行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提供2.7万亿元长期资金,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和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合理把握流动性投放节奏。

  今年前4个月,央行已经进行了3次降准,频率明显加大,资金支持也在“加量”,这3次降准已经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再加上三批次共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表示,去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加大,通过降准等多重手段保证了流动性的充裕,并通过LPR改革来引导贷款利率下行。今年,货币政策围绕防疫情、保生产和保生存的救助目标展开,实施及时,从今年前4月的广义货币(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可以看出来,政策力度比较大。

  数据显示,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创下2017年以来的新高。近两年,我国M2增速均保持在8%附近。

  效果如何?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无论是从引导贷款投放来看,还是从降低贷款利率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更为通畅,银行的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市场机制运转良好。

  “央行每投放1元流动性,支持银行3.5元的贷款增长,其倍数放大效应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财政、货币政策注重协调配合,发挥政策组合效应,提高精准性和有效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总量上稳住货币盘子,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稳定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则侧重从结构上发力,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更大力度政策正在路上

  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考验,如何以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对冲不利影响?

  对此,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