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云养宠”、COSPLAY……如何透视高校青年亚文化

2021-05-04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透视高校青年亚文化

  【专家视角】

  无论是“一起爬山吗”“爷青回”“你品,你细品”“耗子尾汁”等流行语言,还是“微整”“快闪”“云养宠”、COSPLAY等休闲娱乐方式,抑或是以解构权威为目的的“恶搞文化”,高校青年亚文化借助微信、抖音、知乎、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型媒介平台,以迅疾而广泛的方式风行于大学校园,这种反叛、颠覆和边缘性的小众文化在张扬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

  解析高校青年亚文化:娱乐、狂欢、风格、符号、抵抗、兼容  

  高校青年亚文化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娱乐性和狂欢性。在高校青年亚文化的传播领域里,大学生把自己的语言、行为转化为自我释放、轻松娱乐、狂欢喧哗的游戏。娱乐和狂欢作为大学生之间交流的方式之一,在网络空间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群体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捧网红、恶搞视频的娱乐感,享受各种音乐场所带来的狂欢感。比如大学生可以在“王者荣耀”游戏中选择所扮演的角色,在游戏中体味竞争、冒险、对抗等刺激性感受,寻求一种虚拟的精神实现;在恶搞“表情包”中表达自身对精英文化的讽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等等。正是由于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和多样性,才深受大学生群体的热爱和追捧。

  二是风格化和符号化。英国学者迪克·赫伯狄格指出“青年亚文化具有的‘风格化’是它的‘抵抗’方式”。高校青年亚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和制造中,大学生借助醒目、新奇、谐谑等效果的符号和风格表达了自己的心理诉求、理想信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目标。他们通过动漫、网络游戏、自拍的方式实现角色替换,实现大学生独特的身份认同感;通过时尚的服装、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个性的发型颜色等时尚风格凸显了行为上的自由和思想上的独立。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利用对经典照片的翻拍、对官方语言的调侃、对英雄人物的恶搞等方式来不断颠覆、戏仿、拼贴主流文化。

  三是抵抗性和兼容性。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面临诸多竞争、学业压力与情感困惑。并且,随着大学生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提升,他们对于权威不会盲从轻信,而是敢于提出疑问,并通过微博、贴吧、知乎等多重互动渠道和无所不“搞”的态度来展示他们对父辈文化、主流文化的反抗。同时,当代大学生因其见多识广,知识文化程度本身较高,善于独立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时,他们的选择能更加客观和理性。也正因为如此,虽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但主流文化同样对大学生在流行文化的选择上产生不小的影响,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融合、互相渗透。

  透视高校青年亚文化:张扬个性、释放情绪、社交需求

  高校青年亚文化是大学生展现个性和心理替代的媒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和转变的重要阶段。进入大学生活后的青年学生,经历着“第二次心理诞生”的过程。他们要从对家庭、学校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去成为一个更加独立的人,因而心理上希望能够脱离权威的束缚。由于高校青年亚文化没有高低的台阶,个体无须对其心存仰视或敬畏,它在表达的民主性和参与度上与校园中具有变革愿望、求新憧憬的学生群体,具有最大的青春心理契合度。同时,高校青年亚文化中“平权化”对威权的解构、草根化对精英的挑战、个体化对规制的冲击,符合大学生青春期叛逆权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心理特点,也进一步使得高校青年亚文化在当下学生群体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共通共识。

  高校青年亚文化是大学生情绪发泄和心理缓释的出口。“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存在人格面具与阴影,为了现实的生存,人必须实现充分的社会化以期获得社会认可。”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分化。当遭遇来自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的挫折时,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回避压力,他们呈现出“萝莉”“宅”“啃老”的亚文化价值观与生活状态,以此拒绝成长,逃避责任,回避人际交往;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则选择直面压力,但来自于内心的压迫感驱使他们选择融入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相同爱好的同辈群体。高校青年亚文化中相似的服饰装扮、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可以有效满足大学生群体认同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大学生往往会主动选择自己了解的高校青年亚文化,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