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迎战暴雨救援队彻夜值守

2021-07-23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迎战暴雨救援队彻夜值守

  7月11日晚,北京迎来暴雨。

  据统计,11日18时至12日18时的24小时里,全市平均降雨量97.3毫米,城区平均110.2毫米,西南107.0毫米,东北95.5毫米,西北95.3毫米,东南73.3毫米;城区最大朝阳孙河站160.2毫米,全市最大房山北窖187.0毫米。从降雨量等级划分来看,全市普降暴雨,城区和西南部降下大暴雨。

  截至12日10时,全市共发生积滞水30处,其中23处已处置完毕,7处正在处置中,房屋漏水44处,都已及时处置完毕。  

  在这场被称为入汛以来“最强暴雨”的雨夜中,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多位彻夜值守的“守夜人”,他们中有消防战士,也有排水工人,还有随时准备冒雨救援的志愿者。

  然而,这次的任务似乎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重。此前已经做足布控的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未接到一起警情,石景山的救援队也“无功而返”。一位救援人员称,“这不是因为暴雨破坏力弱了,而是我们的应对能力强了。”

  全员回岗的消防员

  门头沟区的雨来得要早些。

  天空黑云蔽日,闷热的空气向着道路上来往的行人与车辆缓缓袭来。7月11日晚7点刚过,雨滴开始在柏油路面上打出黑色印记,伴随着黑云中闪现的弧光和“轰隆”的响声,豆大的水滴掉落,暴雨来临。

  此时,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指战员已经做好准备。副支队长邱华告诉新京报记者,近年来,门头沟区曾出现过因暴雨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因此,区政府和消防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在汛期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今年入汛以来,区消防支队组织各消防救援站集中排查抢险救援器材。“在汛期来临前,要检修所有的救生衣、冲锋舟、排水泵等,冲锋舟要提前拿出来充好气,以便随时出动。” 同时,区消防支队还针对水域救援和汛期突发事故救援,组织开展了10余次实地演习演练。

  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下辖5个消防救援站,共备防车辆25辆,消防指战员162人,配备橡皮艇4艘,手抬泵5台,救生衣70件,以及其他防汛救援装备400余件套。7月11日,区消防支队立即启动召回机制,支队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干部、消防救援站指战员返回工作岗位。

  此外,区消防支队及相关下属消防救援站的所有在京指战员,在接到暴雨应急防范的通知后也被全部召回,“很多人原本在家休息,接到命令后便全部回到工作岗位。”

  而早在10日早8点,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龙泉消防救援站就开始逐一排查抢险救援装备,包括雨衣、救生衣、救生圈等,“主要观察其外观是否有磨损,是否漏气,涉及油水电气的相关器具如排涝用的浮挺泵、手抬泵等是否好用,油箱是否装满等。”整个过程耗费了近半天的时间。

  11日晚,救援站又开了一次动员大会,对每一名消防指战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强调。

  实际上,每名消防员都明白自己的职责。“这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有5年以上的防汛经历,经验充足,甚至有人接受过专业的水域救援培训。”马海晗自己也是一名从业13年的“老兵”,经历过多次北京特大暴雨的他,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即将来临的暴雨。

  除了救助别人,马海晗时常会提醒消防指战员注意潜在的安全隐患。降雨来临时,地面湿滑,“有的消防指战员晚上听到警铃时,由于着急登车,出门口容易不注意滑倒,这些都会进行专门提醒,确保他们安全出警,平安归来。”

  12日凌晨,门头沟区大雨依旧,龙泉消防救援站的3辆消防车,27名消防指战员正随时待命。此刻,若楼内的警报响起,所有人均会在一分钟内,完成从起床到开车出库的全部过程,“随时响铃,随时出发。”马海晗说。

  邱华告诉新京报记者,往年雨期来临时,下属消防救援站经常会出动排水作业。“特别是去年经常会接到地下室灌水的警情,需要消防指战员前去排水。”而今年入汛以来,门头沟区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先后印发了《防汛应急手册》《门头沟区防汛应急预案》等,要求全区各镇街、相关部门、各村居要调派力量,值守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并保持通讯畅通。

  “往年容易积水的桥底,在雨期来临前就疏通好了管道,并预备好排水设备待命,遇到积水情况就上前及时抽出。去年容易灌水的地下室,也有相应的人员提前将沙袋布置好,防止积水灌入。”

  据邱华介绍,全区共有4000余人投入到此次防汛工作中,准备工作十分充分。直至7月12日中午,区消防支队接收到关于暴雨造成的积水救援警情仍为零起。

  备战两个月的救援队

  跟门头沟区消防支队一样,石景山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同样度过了一个不眠夜。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