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约290万名乡村教师扎根基层:“这里,就是我另外一个家”

2021-09-17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振兴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整体格局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广袤乡村,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在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他们兢兢业业,扎根基层,开阔了乡村学生的视野,滋润着乡村教育的沃土,乡村的文明之光在他们的坚守和传承中,愈发闪亮。

  邓红兆永远记得,2008年在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张家塞乡下资小学的“最后一课”。在此任教16年后,她接到了调动通知。课上,邓红兆泪湿了双眼。得知她要走,学生和其他老师纷纷送上祝福。  

  “都知道我好不容易有机会回去和家人团聚,大家一句挽留的话也没说。”邓红兆说,只要学校需要,她还会再回来!

  反哺乡村,在基层贡献力量

  “这里,就是我另外一个家”

  张家塞乡是资阳区的偏远乡,前些年,下资小学的情况并不乐观。

  好老师留不住,年龄结构老化,艺体老师严重缺乏,老师们从语文、数学到体育,无课不教。“90年代,下资小学学生最多的时候有300多名。到了2014年前后,只剩下90名了。”学校老教师邹德高说。

  2010年春,得知下资小学缺人,邓红兆不顾家人反对,又回到了下资小学教课,青春时的回忆,一幕幕召唤着她。“这里,就是我另外一个家,我得做点什么,留住这所学校,留住这些孩子。”邓红兆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清晨,在福建省安溪县白濑乡下镇小学上寨教学点里,教师许志辉正带着孩子们晨读,空旷的大山里,回荡着琅琅读书声。

  1位老师和7名学生,是这个教学点的全部人员。

  1970年出生的许志辉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历了一段贫苦的少年生活。“读书才是唯一出路”,这句话扎根在少年许志辉心中。1989年,从泉州培文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来到白濑乡下镇村,成为上寨小学的一名教师。据他回忆,当时有6个教学班,在校生200多人。

  随着不少山区孩子随父母外出务工,学生数量不断减少,教育部门原计划撤点并校。那时已经在村里教了28年书的许志辉,主动要求留下来,成为学校里唯一的老师。“尽管校舍简陋,条件艰苦,但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庞、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就有许多不舍,决心让每一名孩子都成长成才。”许志辉说。

  近年来,全国约290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选择扎根基层,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此外通过“特岗计划”、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县管校聘”、退休支教等多元培养补充交流机制,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不畏困难,为学生成才添砖加瓦

  “要尽己所能,让每名学生都能绽放光彩”

  青海玛多县,持续不断的余震让乡村教师拉尖本难以入眠。不大的操场上,十几座蓝色帐篷依次排列,帐篷里,肤色黝黑的拉尖本盘腿而坐,打开了话匣子。

  大学毕业后,拉尖本返回家乡,成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镇民族寄宿制小学的一名藏语教师。“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理应用学到的知识文化,回报家乡。”拉尖本说。

  到了学校,拉尖本发现,最让他头疼的是学生辍学问题。“在牧区,学生们家住得比较远,学校实施‘半月假’制度,上11天,休息4天,再到开学时,往往就会有三四个学生没有回到课堂里。”

  “牧区的孩子们不喜欢住宿式学校、家庭劳动力不足等都是辍学原因。”拉尖本说,每到这时,他就会开上学校唯一的皮卡车,穿梭在无垠的草原上,把孩子们一个个接回课堂。

  “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帮助他们学到知识、改变命运,乡村教师们默默奉献着。”任友群说。在采访中,乡村教师们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在贫困地区从事教育事业,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到学校后,许志辉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教学工作。

  2020年秋,上寨教学点迎来了7名一年级新生。每个教学日的清晨七点半,许志辉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打开教室门,整理教具,清扫校园,迎接7名学生,带领大家晨读。

  课堂上,许志辉一人负责着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每个周一的早晨,许志辉都会安排升国旗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也不能落下”;平时,许志辉定期家访,学生家庭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及时帮忙。“留在这里读书的学生,需要更多关爱。每名学生都是潜在的人才,当老师的,就是要尽己所能,让每名学生都能绽放光彩。”许志辉说。

  创新形式,乡村课堂有了新变化

  “只要是为学校和学生,我一定全力以赴”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