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明星娱乐 >

《创造营2021》纽约人小易:读李白唱中文Rap

2021-02-24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北京某天下午3点整,一头泰迪样卷发的异国男孩出现在了我们眼前,他穿着蓝色长衫,脚上的袜子很长,紧绷在腿上像武林人士的绑腿。如果把乱发在头顶绑成一个小髻,妥妥的道士下山。表明采访的来意后,他带着我们走进了他的家。JoshuaAndrew,他的中文名叫小易,在中国7年了。

穿过曲径通幽、弯弯绕绕的石板路,我们走进了胡同里的一个院子。院子里东西很多,他说很喜欢这种被包围的感觉,很有安全感。走在砖石裸露的地面上,他指着地上一坨坨黄色痕迹说“柿子掉下来会变成这样,秋天的时候满树都是柿子”。

“看你们头上!”随着他的声音,我们朝着房顶看,北京冬日的阳光下,一只肥猫窝在房顶的瓦片上。“那边还有”,视线往下,还有两只肥猫错落有致地窝在房檐下的杂物堆上。“我有时候晚上睡觉会听到房顶的声音,很多猫晚上在那里跑动,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侠客一样”。

小易在北京的胡同里。摄影:心像SoulPix

小易在聊天中经常提到武侠两个字。因为他喜欢说唱音乐,所以当我问起知不知道“武当派”(Wu-Tang Clan)这个组合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当然知道!他们是我的启蒙!”“武当派”是个受中国武术影响很深的美国嘻哈组合,他们会把李小龙电影里的打斗声采样放在作品里。嘻哈和武侠是小易在美国时的兴趣所在。

在中国南京,因为一次邂逅改变命运

小易生在纽约,父亲做的是电影行业。后来父母离婚,他和哥哥就跟着母亲生活。14岁的小易那时候很瘦弱,平时安安静静的。在一次被人欺负后,他和朋友找到了某个街区的黑人老大,想要跟对方讨教一些打架的招数,最后却被对方要求“不要打架”,要“peace”。也正是在这个黑人朋友的住所里,他了解到了嘻哈和武侠,看到了李小龙的电影。

从想要揍人的盲目中抽离后,小易开始在网络上疯狂寻找武侠资料。误打误撞中,他看了一本叫《The Book and The Sword》的书,翻译成中文就是《书剑恩仇录》。这是金庸第一本武侠小说,也是小易的武学启蒙,他看了很多遍,“写得太好了!”后来,他在纽约的少林寺学习了太极拳、猴拳,把对武侠的想象付诸实践。

小易在练太极拳。摄影:心像SoulPix

大学时小易选修了中文,然后发现自己似乎在学中文上颇具天赋,“很多外国人发不出‘绿’的音,‘绿茶’都说成‘lu茶’,我可以!”说起这些的时候他的眼睛里充满自豪。

2014年,小易在南京⼤学念政治和中⽂,业余时间作词作曲。当时他⼼⾥对做音乐人还是有顾虑的,因为害怕成不了理想中的嘻哈⾳乐⼈。相比上台表演,他大多数时间都在家⾥做⾳乐。有⼀天,他终于鼓起勇⽓问一个酒吧老板能不能上去表演,被老板礼貌拒绝,因为在那里表演的都是固定团体。不过,他还是给了小易一些指点,他指了指酒吧⾥坐着的一个⼈,让他去和那个人聊聊,也许他能帮忙。

小易形容那个人“是⼀个青年中国男⼈,穿⼀⾝多彩摇滚的衣服,看似是江湖中的流浪汉,给我的感觉⼏乎是侠客,⽽⼿⾥拿着的却不是⼀把剑,⽽是吉他。嘴⾥叼着⽀烟,缠绕着他的是弹出的⼀阵布鲁斯⾳符。”小易找过去,跟对方聊了聊音乐,还在对方的吉他伴奏下演唱了自己的作品。由于第二天还要上课,他和这个神秘人没有交换联系方式就匆匆分别。他不知道这次相遇意味着什么,但在不经意间,他的命运即将被这场偶遇改变。

小易和苏紫旭,受访者供图,拍摄于2014年。

美国人漂在北京,扎根深入

⼏天后,小易又一次经过这间酒吧,被窗户敲击声吸引,转头就看到了那个人在叫他。犹豫了一下后他走了进去。从那天起,两个人成了朋友。这个中国朋友叫苏紫旭,是一位来自内蒙古的音乐人,他在2015年参加了《中国好歌曲》第二季,最后加入了羽泉的队伍,他和小易一样都喜欢诗。

苏紫旭带着小易去了他表演的酒吧和录专辑的棚子,专业音乐人的生活对于尚处于纸上谈兵阶段的小易而言陌生又神奇。有一天,两人站在南京城墙上看夜景时,苏紫旭提到自己要回北京了,他邀请小易去北京做音乐。摆在小易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去上海找家公司做正儿八经的实习生,另一边是去北京做音乐。

小易在家里做音乐。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黄轩任第十四届华语青年

黄轩任第十四届华语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