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尚潮流 >

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

2020-07-22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乡音无改:方言保护与传承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杜玮

  发于2020.7.06总第954期《中国新闻周刊》

  “ 师太说,师太明朝,要去断命的‘红房子’吃中饭⋯⋯先要领到断命的就餐券⋯⋯小毛说,师太要吃西餐,让我先排队。师太说,是呀,乖囡。小毛说,我先跟姆妈讲。张师傅嚓嚓嚓剪头发说,讲什呢讲,做人,就要活络。师太说,可以讲,就讲⋯⋯”这是金宇澄2012年出版的小说《繁花》中,身居沪西一处弄堂里的小毛最初出场时的场景。《繁花》通篇以多为三至七言的短句、极具上海韵味和节奏的话本体,铺陈开一幅横跨近四十年、展现市井和世俗百态的沪上“清明上河图”。

 

  满纸沪语是《繁花》最为引人关注的特色。金宇澄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选择方言和话本体叙事,是他为了应对国内长期以来泛滥的译文腔所作的实验,运用方言更能生动展现人的丰富性,表现地域特色。

  方言源于古汉语,是在人口由北向南、由东至西屡次迁徙、聚居,行政区划等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变体。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维系着不同人群的情感寄托和身份标识,是每种地方文化的独有代言和特别载体,也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流变。

  中国有着北方官话、晋语、吴语、闽语、赣语、粤语等十大汉语方言,包含97 个方言片,共101 个方言小片。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加剧以及推广普通话等多种因素,方言的影响力和使用范围大不如前,如今,包括吴语、闽语、粤语在内的多种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生存危机。

  方言是一条流动的小溪

  写《繁花》时,金宇澄历经了一段从普通话思维到上海话思维的转变。自1988年进入《上海文学》做编辑来,到《繁花》创作之前,他已有20年左右没有写小说,《繁花》更是首次尝试沪语写作。但适应之后,他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用“家乡话”写作的自由。从最初写两三个人物间的对话,到小说快终了时,他可以驾驭梅瑞组织的饭局上三十多人的喧哗。

  金宇澄将话本体兼具方言叙事的写作称为上帝给他的礼物。在他看来,语言是作品最要紧的要素,方言能赋予作者的创作以独特性。除了阴差阳错用起沪语的偶然性,他同时希望借由沪语写作,给读者展示一个不仅有着“十里洋场”“旗袍”等标签的上海。

  《繁花》借由数十位普通人的闲话,描绘出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上海的时局变迁及市场大潮下的物欲横流、活色生香。小说中遍布上海人的常用语,比如,表示闷声不吭的“不响”出现达1500余次。听到邻居蓓蒂、阿婆要变成金鱼时,阿宝“不响”;“文革”期间,阿宝好吃懒做的大伯来蹭饭时,大家“不响”;梅瑞和康总约会时,康总不知如何作答“不响” ⋯⋯为了让非沪语读者读懂《繁花》,金宇澄还将不通文的地方加以修改,并保留彰显上海话独特韵味的表达和词汇,例如,阿宝大伯饥一顿饱一顿,到阿宝家吃饭时狼吞虎咽,阿宝小姨称其为“叫化子吃死蟹,只只鲜”;上海人将“事情”叫做“事体”,将“时候”称为“辰光”,“打毛衣”叫“结绒线”“无中生有、毫无根据的事情”称作“乱话三千”,“呆头呆脑、言行不符合常理”叫“十三点”。非沪语读者能在其方言叙事进入那独特的时空,上海本地读者在读了小说几句后也会自然而然用沪语读起来。

  今年75岁的钱乃荣是上海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也是知名吴方言研究者、沪语专家。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方言的一大特点就在于描摹事物时有更精准、细致、丰富的表达。例如上海话“穿马路”用“穿”,“穿衣服”用“着”,“船靠岸”用“靠”,“靠着墙”则用“隑(gāi)”,表示“站”用“立”这个字。

  在金宇澄看来,方言就像一条快乐的小溪流,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不断演变,生动向前流淌,同时为文学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在金宇澄之前,也不乏用方言叙事获得空前成功的例子,如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张爱玲的《金锁记》中也有不少吴方言。

  方言的魅力在各类戏曲、民俗文化间有着更立体的体现。在上海,有着原本被称为“滩簧”的沪剧;在苏州,有评弹、昆曲;绍兴有被誉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像沪剧《雷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等作品,都能通过方言更丰富展现人物个性、地域特色,也为研究者分析不同时代方言发音、词汇变化提供了样本。更根本的,方言是这些剧种能得以传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喜剧艺术形式中,方言更具不可替代之功,上海滑稽戏《广东上海话》里,因售货员操一口广东口音的上海话,使得“先生”听起来像“猩猩”,“物事”被听成“木梳”,“触霉头”被听作“吃馒头”,闹出不少笑话。相声大师侯宝林和郭启儒的作品《戏剧与方言》中,对不同方言的不同特色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在小品等艺术形式中,方言对于迅速刻画人物,将观众带入故事情境中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