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如果生活中没人需要你,那是最可怕的事情
如果仔细对比阎连科的小说与散文写作
就会发现,这世上几乎存在两个阎连科
阎连科。图/受访者提供
阎连科的消失与浮现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隗延章
发于2020.7.20总第956期《中国新闻周刊》
近五年中的大多数时候,阎连科生活在香港。他住在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内一栋170平方米的房子里,窗外就是大海。阎连科在这所学校担任客座教授,一周上半天课。没课的日子,他早晨起来写作两三个小时,下午翻翻书,睡个午觉,晚饭后在海边散步。
如果内地有活动需要参加,他就随时买票飞回来,活动结束再返回香港。那边安静,他也不参加聚会,溢出文学圈子之外,每天听着海浪声写作,是这位长于河南以书写苦难成名的作家不曾想象过的奢侈。
阎连科两地往返的生活状态,正如他近年作品的处境。大致从2010年起,他自己最为看重的小说作品,多在海外出版,而在内地,去年,他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速求共眠》,动静不大,最近又出版了长篇散文《她们》,倒是备受好评。几本在海外出版的作品中承载着他的文学野心,而在内地出版的书籍中,他乐于流露一些深情,他愿意用这样的方式修复与内地读者的关系。他不想成为这片大陆的陌生人。
她们
香港科技大学附近的海边,阎连科时常和教授刘剑梅一起散步。刘剑梅是一位女性主义批评家,也是著名学者刘再复的女儿。两人谈及最多的是女性主义的话题。聊久了,阎连科萌生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写一本家族女性的书?
11年前,阎连科写过一本名为《我与父辈》的散文。书卖得很好,出版界的朋友建议他顺势再写一本家族中的女性。阎连科觉得很难突破既定框架,就没动笔。
直到那天在香港的海边,他觉得或许时机到了。他去刘剑梅的办公室,拿走七八本女性主义的著作。此前,阎连科对女性主义所知甚少,“就翻看过波伏娃的《第二性》,那也是因为波伏娃有名,而非对女性主义有兴趣。”阎连科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与《我与父辈》中纯粹的家族故事相比,这本写作女性的书《她们》,有更大的野心。阎连科在设定书籍结构时,有意专门辟了一章写作一个名为“第三性”的自创理论,在阎连科看来,由于环境、文化、政治等差异,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女性的解释力不够。
阎连科的另一野心,是用《她们》写作中国的四代女性。写作80后一代女性时,阎连科觉得如果写家人,会与上一代女性相差不多。于是,他将目光放在家族之外,在书中写作了9位家族外的女性。她们的行为均溢出乡村生活的常轨,比如:为了赠给情人100块表去卖淫的赵雅敏;被家暴后杀夫,将丈夫埋尸厨房的王萍萍;鞋柜里有20多款名牌鞋,奢侈品包包挂满卧室四面墙壁的杨采妮。这些人中很多都来自朋友们的讲述和介绍。
按照中国传统散文的逻辑,像这样的书大多是对家人、亲人、朋友的书写。而阎连科这本书,写作范围已经超出自身经验,有人将其归为非虚构。阎连科不太认同这种归类,“中国最需要非虚构,但非虚构在中国又最行不通。”阎连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近年来,“冠姓权”“单身女性冻卵”,几乎是网络上最热的公共话题。女性主义的争论从未停歇,阎连科的这本《她们》有些莫名其妙地踩中了热点。他在其中对于家族女性的温情描述与赞美,以及作为男性对于女性的忏悔与反思,让诸多女性读者颇为赞赏。但阎连科觉得自己这本书与那些热点其实毫无关系。
他不太关注那些虚热的讨论,倒是借由《她们》的写作重新反思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女性角色大多能被归纳为“女英雄”“贤妻良母”“荡妇”三类,这显得粗暴又狭窄。阎连科在以往的写作中,也从未在意过女性主义视角,但如今,他开始有了自觉意识。
阎连科长篇散文作品《她们》。
自由与消失
《她们》是阎连科近10年写作的第14本书,但只是在内地出版的第9本书。未在内地出版的书中,包含三部长篇小说:《四书》《日熄》和《心经》。这三部小说的写作,他完全不考虑出版诉求,只考虑文学野心和写作的自我满足。
上一篇: 那些与台风有关的江南神祇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代表之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 内蒙古持续推进辽代武安州白塔加固维修
- 北京国际音乐节力推同龄“后浪”为中国爱乐庆
- 让地域文化“活”起来:山西黎城建平台 纳人才
- 两岸同胞共访郎静山故里 体验“镜头下”的千年
- 揭秘清代奇书《海错图》:传说中的人鱼到底长
- 抗美援朝主题剧目在中国舞台演出正酣
- 舞坛常青树杨丽萍与团队演绎中国版《春之祭》
-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舞
- 讲好传统文化故事 博物馆用授权让文博资源“活
- 01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应对人性过于苛责 要弥
最近一段时间,新型肺炎疫情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中国人的心。...[详细]
- 2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
- 3 儿童文学要有精神底色—
- 4 “云复工”、 “云签约”
- 5 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
- 6 作家沈大成:笔下世界像
- 7 演出按下暂停键 文艺院团
- 8 新晋普里兹克奖得主:构
- 9 毕淑敏:我希望,《花冠
- 10 “会飞的房子”书画大赛
- 11 没有颜料管 就不会有印象
- 12 毕布罗斯:现代文明的重
- 13 借助新媒体推广非遗闽剧
- 14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
- 15乘风破浪一壶酒,让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