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新冠疫苗接种时,那些等待接种的人

2021-01-19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新冠疫苗真的来了,打还是不打成了最新的问候语。个人保护的究极目标是群体免疫,安全与速度、信任与盲从、“应接尽接”和“知情同意”构成了舆论场上的微妙悖论。

  选择打或不打疫苗的理由有很多,而在大流行和群体免疫面前,这就像一道有标准答案但没有对错的选择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相对理性

  没有哪种疫苗受到过如此多的关注。新冠病毒刚暴发时,它就是街头巷尾的热词。武汉封城第三天,身陷舆论漩涡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一场发布会后宣布:“我可以拍着胸脯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苗研发肯定会成功。”

  结果印证了高福的预言。得益于长期以来的知识积累和巨大的资源投入,科学界开足马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种新冠疫苗获批上市。

新冠疫苗接种时,那些等待接种的人

图源:《Nature》

  而对于等待疫苗的人,研发过程就像一场全年不间断的直播。在社交网络的轰炸下,动物试验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这些专业词汇逐渐变得人尽皆知。疫情下的第二个冬天,有人收到通知:“可以报名打疫苗了”。

  收到通知时,孔安还是犹豫了10分钟。他在深圳一家社区康复中心做社工,为患者提供精神卫生方面的服务。在药房帮忙时,他接到不少咨询电话,第一针什么时候打?个人能不能打?什么时候开放预约?很少有人问疫苗的安全性,“有一种急切感”。

  去年12月15日,中国启动重点人群接种,很快就轮到了孔安。他之前就想过要打疫苗,对自己和患者都安全,但机会真到眼前的时候,他还是犹豫了一下。

  “之前媒体一直报道辉瑞的疫苗出了什么问题,说实话,也会有点担心。”孔安说。

  在那10分钟里,他上微博搜了一下疫苗的信息,有科普大V的短文,也有丁香医生和果壳的文章。了解到要接种的是传统的灭活疫苗而非最新的技术后,他自觉略微可以放心了。

  他翻了单位的接种名单,在里边找到了领导和主任的名字。他又看到自己要打疫苗的和张文宏是同一品牌,“就觉得没关系了”。“他有专业背景,说了很多有温度的话,相对理性一点。”他想。

  2020年12月28日,他打了第一支疫苗。

  相信国家

  注射一支疫苗只需要十几秒,理论上,完成两支的接种程序后,它会诱导你的身体开始免疫反应。随之产生的抗体,将帮你抵御新冠病毒的侵袭。而出于对病毒的恐惧,不少人希望早点打上疫苗。

  严妍最近在网上调侃,如果公司再不安排疫苗接种,同事就快把自己吓死了。这位同事走在路上时觉得每个人都可能携带病毒,有人测出体温37℃,他也不让别人提“发烧”,因为“比较害怕这俩字”。

  当然,看到各地不断出现的疫情, 严妍也希望能早点打上疫苗。受疫情影响,她喜欢的歌剧演员不得不取消音乐会。她习惯从大V、公号、群聊、官媒上看新冠疫苗的信息,对此比较信任,觉得和打流感疫苗差不多。

  “经常外出的人,真不一定能做到每一刻的防护都是到位的。感觉打了会安全一点吧,这方面很相信国家。”严妍说。

  方瑛有着相似的看法。面对争论的声音她觉得应该相信当前的接种政策。同事们也都是从网上看疫苗的信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我们也是科研人员,也不了解,不能妄下结论。”

  她在加油站工作,每天要接触无数的人。作为重点人群,单位已经按照北京的安排开始组织接种。但想到前所未有的研发速度,她还是对疫苗的稳定性有些犹豫。她起初没有报名,可到接种那天站长把所有人都送去了接种点,“能不能打听医生的”。

  到了接种点,听着医生一条条宣读告知书上的禁忌症,她越来越紧张。可能因为太紧张了,她觉得嗓子有点疼,医生只得叫她下次再来。

  各有答案

  做民警的杨笛倒十分果断。疫情暴发后,正在家过年的她立刻赶回了岗位。维护治安、高速卡口、入户排查等工作她都做过。疫情初期物资紧缺,她也担心自己被感染,但选择直面风险,只能每天给家人报平安。

  一年下来,公安常规工作也没有放松,结果就是忙上加忙。接种疫苗的通知下来后,她咨询了做母亲的看法。“没啥问题,打。”她相信母亲作为医生的专业判断。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欧美同学会举办第二届中

欧美同学会举办第二届中